【建屋小虎隊 超精英土磚志工軍團】http://www.bookhouse.org.tw/node/227

台灣有了黑心油事件之後-大家惶惶度日!

今天yoyo看到電視上介紹一位書屋創辦人陳俊朗,

14年來默默為台灣一角(台東)弱勢族群教育下一代

其精神令人敬佩!

也讓yoyo看到還是有一群人志工,在為台灣的未來打拼行善心!

他們愛護著台灣這一片天,守護著台灣這一片地!

台灣還是有人!

「陳爸」為孩子上地理課(照片/孩子的書屋提供)

教育造鎮 ──陳俊朗的「建和書屋」

「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,長大後才有能力組織一個健全的家庭;一個個健全的家庭,才能造就健康自主的社區。」

45歲、台東知本長大的陳俊朗,8年前回到故鄉,從2個孩子的父親,逐漸變成建和社區裡人人掛在嘴邊的「陳爸」,他設立書屋、組森巴鼓隊、小董事樂團、單車隊,甚至自編教材為孩子做課輔,目的在斬斷家鄉依賴、缺乏競爭力的世代連結,一步一步地實踐他的「教育造鎮計畫」。

段考前的星期五晚上,鐵皮搭建的「台東教育發展協會」聯合辦公室兼書庫裡人聲鼎沸,十幾位參與教育部「攜手計畫」國中基測提升方案的國3學生,在放學後匆匆買了炸雞排、奶茶陸續進來,一面啃雞排一面與同學哈拉。

沈默的阿強不急著吃東西,倒是拿起一旁的吉他認真地彈唱起來。「在很久很久以前,你離開我去遠空遨翔……,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外面的世界很無奈…,我會在這裡衷心的祝福你……」這首當年齊秦唱紅的「外面的世界」,貼切地表達了這位15歲少年對外面世界及未來的憧憬,也藉由歌聲宣洩他無處可發的奔騰熱情。

滿室雞排香伴隨吉他歌唱的歡樂氣氛中,課輔學生好不容易全員到齊,大家擠身長桌前開始上課。

飛翔在教室

「逼急了,孩子會跑;太鬆了,孩子會放縱,」陳俊朗說,每晚課輔都是他與孩子之間的費力「拉扯」。

一個半小時的課輔時間,陳俊朗使出渾身解數,吸引這些一天下來已經快「沒電」的孩子,將心思放在千年前的南北宋時期,從「陳橋兵變」始到「靖康之亂」終;從黃袍加身、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,講到「為賦新詞強說愁」的辛棄疾。陳俊朗唱作俱佳,還不時要穿插笑話,讓快與周公打交道的孩子醒過來。

令人好奇的是,課輔上的為什麼是歷史,而不是一般孩子普遍問題較大的國、英、數?

陳俊朗坦言,從比較沒有「程度門檻」的史地入手,一方面是自己比較拿手,但主要原因是,這群偏鄉孩子的基礎實在太差,英、數、理、化對他們猶如天書,只有講述帝王將相、英雄美人故事的史地,比較容易吸引他們「入門」。

即便如此,陳俊朗也是費盡心思引發孩子的興趣,他帶著孩子看大陸《滿清十大王朝》劇集,讓他們透過戲劇,對清朝歷史有概略的認識,也打破學校教育零碎的教學方式,先讓孩子們建立清楚的時序概念,再將中西歷史連結在一起,讓孩子知道,當亞歷山大大帝長征,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帝國時,正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。

對國中教材瞭如指掌的陳俊朗,自己其實只有高中學歷。為了教孩子,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仔細研究坊間國中各版本參考書,發現內容大同小異,刻板無趣且零碎缺乏連結,陳俊朗於是決定自編教材,從史地開始,進而到語文、數理,要編一套名為「飛翔在教室」、內容有趣且具啟發性的教材,並以實作、體驗的方式提升孩子的學習意願。例如藉由建造電影《魔戒》中的「投石車」,讓孩子理解輪軸、槓桿、拋物線、力學等原理。

陳俊朗的「飛翔在教室」教材編撰計畫,獲得2008年第五屆《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》100萬元的圓夢起步金資助,這對他來說,不僅是金錢上實質的幫助,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肯定。

「搶人」大作戰

以溫泉著名的台東大知本地區,地廣人稀,轄區中各級學生人數加總起來也不過1,007位,陳俊朗籌組並擔任理事長的「台東教育發展協會」,在各社區約協助400名國中小及高中生。

涉入社區教育這麼深,事實上也是陳俊朗回鄉之初始料未及的。8年前,原在台北經商、疏於照顧家庭的陳俊朗,為了挽救婚姻、彌補親子間感情疏離的缺憾,決定結束一切,返鄉準備書記官考試並陪伴孩子。回到社區後,他才愕然發現,身邊盡是一些家庭破碎、課業也沒人照顧的孩子,於是推己及人,「雞婆」地順帶照顧起來。

剛開始只是陪附近鄰家的孩子讀書、聊聊天、練吉他;沒飯吃的,讓他們有飯吃,慢慢地,孩子們越來越聽他的話。

在外省、閩南、客家和原住民混居的知本,閩南籍的陳俊朗雖是在地人,但畢竟不是原住民,「愛管他人瓦上霜」的作為,意外地在社區掀起一場原、漢教育權的爭奪戰。

「孩子聽我的,不聽家裡的,有些原住民覺得漢人是文化的掠奪者,破壞他們的傳統,取代他們的權威,」陳俊朗說,家長擔心孩子的價值觀、生活態度受到影響後,回家會反抗父母,因此警告孩子不准來書屋,也有人乾脆登門嗆聲,甚至還有人藉酒壯膽、帶番刀找陳爸「理論」。

悲情部落

台東大知本地區原住民比例佔4成,建和社區則是原民會列管、居民不到2,000人的平地部落,家長失業、喝酒,父親打人、母親離家…,家庭問題層出不窮。

根據建和社區知本國中2008年2月所做的調查,學校學生來自單親、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的比例高達72.4%。

「書屋的任務是要教孩子從逆境中成長,走出和父母不一樣的人生路,」陳俊朗說,社區裡弱勢家庭的孩子,因為長期接受補助優惠,逐漸喪失競爭力,久而久之,連夢想都「弱化」了。

「原住民學童享有學費補助和考試加分(25%∼35%)的優惠,然而,出社會後,社會競爭是一視同仁而且殘酷不留情的,只想伸手要求特權的心理,只會讓孩子挫折連連、重蹈上一代的覆轍。」

「書屋給的是Second Chance,」原在台北富邦金控擔任服務員、現為書屋幹部的鄭賀元(阿元),有次渡假時來到台東這個偏遠的部落,沒想到從此再也離不開,一待近2年,原因是他看到了部落裡的需要。

「吃飯了沒有?」這是孩子進書屋時阿元詢問的第一句話,而他得到的回應往往是沈默的搖頭。為此,書屋每天提供晚餐,讓回家找不到父母、沒錢吃飯的孩子,至少不用到了深夜還餓著肚子輾轉難眠。

「這裡有些孩子連最起碼的溫飽都沒有,哪還有心力去顧學業?」阿元說,自己去年陪幾位國3女生拚基測,驚訝地發現,她們竟然連小學三、四年級的除法都有問題,而當時離基測只剩半年。

在以尊重為前提的「陪伴」下,孩子們漸漸把陳爸和阿元當成「同國的」,有困難向他們求救,情竇初開會跟他們討教,甚至連「情書」都拿來給他們修改。

陳俊朗說,社區裡孩子面臨的「困擾」不外是學費、情感和學業3大問題。

學費名列部落孩子困擾排行榜榜首,這可能是都會區環境優渥孩子無法想像的。陳俊朗表示,即便原住民營養午餐費由縣政府補助、保險費減免,但許多家長仍認為「教育是政府的事」,有錢寧願喝酒也不願意繳學費,學校只能不斷向孩子催繳,讓孩子非常苦惱。

社區裡的「安親班」

在自家庭院陪伴孩子5年後,獲得開拓文教基金會的支持,陳俊朗租了間倉庫,成立「建和書屋」,並架設網站書寫書屋的故事,意外獲得極大的迴響。來自各方的捐書,一箱箱堆疊在書庫中,舊的尚未來得及開封,新的又寄來了。足見位處偏鄉的台東,資源不一定匱乏,「只要發出呼求,必能獲得幫助!」這也是他一直告訴孩子的。

教育本來就是一種扎根的工作,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累積,孩子開始有了轉變,社區幫派氣焰收斂了,打架、吸毒問題也少了。慢慢地,多數社區居民從質疑轉而支持。

如今,書屋彷彿變成社區的「托兒所」、「安親班」,孩子下了課就到書屋看書、寫功課,享受免費的「家教」輔導;有些部落居民更積極參與,主動到書屋為孩子們做晚餐。

陳爸的「示範」,也吸引越來越多人加入「伴讀」的行列,陸續加入協會的核心幹部有楊惠菁(阿娘)、建農社區總幹事唐玉誠、阿元、台東大學研究生張銘珊、曾擔任立法院行政助理的陳秋蓉、一個月從台北下台東一次的顧問考爸爸、知本美麗書屋的負責人黏爸爸、美和社區的顏爸爸等等。

書屋照顧的範圍,也由最初的一個點慢慢往外擴散,目前大知本地區共有13個點,不僅擔負了教育部的校園「攜手計畫」課輔工作,還組了2支森巴鼓隊、4個樂團及單車隊。

會累但不會倒

從只想做好2個孩子的爸爸,變成協助社區400個孩子的「陳爸」,付出時間、賠上心力,沒有「薪水」,吃住都靠老爸,甚至清苦到有時得吃白飯配豆腐乳,陳俊朗都甘之如飴。

「人生中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容易,」陳俊朗說,現在身邊圍繞著一群不講名利的伙伴,做著自己想做的事,活在「問心無愧」、「就算明天死了都無所謂」的無憾中,感覺真是美好!

「受惠最多的是我的孩子。」陳俊朗說,雖然婚姻還是無解,大兒子跟著媽媽在鳳山念高中,跟在身邊的小兒子今年國三,兩個兒子和他感情麻吉,而且在群體中成長,從小就認為幫助別人是應該的,「有這樣的體認,必然不會長成自私自利、短視近利的人,他們未來的人生必然OK!」

「會累但不會倒,會慢但不會停,」阿元也說,再沒有什麼回饋比孩子的改變更真實。

孩子究竟有哪些改變?

「孩子的改變無法以數據來呈現,」陳俊朗說,這樣的陪伴或許對孩子考試能力的提升有限,但孩子具備了基本常識,也培養了自學能力,懂得去追尋理想,這樣就夠了。

全校402位學生,超過三分之一(140人)接受書屋輔導的知本國中教務主任李信弘也同意,孩子有去處,有人管以後,在部落裡遊蕩鬧事的情況的確減少,他現在反倒擔心,家長會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服務,孩子交給陳爸搞定就好了!

找到生命的出口

其實,不只孩子會改變,不少父母也在改變中。書屋的第一號志工「阿娘」和兒子阿強的故事,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。

阿強在小學5年級時,父親罹患猛爆性肝炎驟逝,母親帶著他回到台東知本娘家,家庭鉅變再加上疏忽、高壓的管教方式,讓阿強變得封閉、沈默、自我放棄,開始與母親對立、蹺家。

國中一年級阿強遇到了陳爸,開始跟著他學吉他,阿強因此找到了出口與慰藉。

「吉他是阿強生命重生的切入點,」陳俊朗說,因為「仰慕」他的吉他,阿強漸漸聽得進他說的話。學吉他一年,阿強就自組「化學式樂團」,上台表演毫不怯場,現在還成為社區裡的吉他小老師。

「我過去的教養、對待方式都不對,我要真心的向兒子懺悔,」看著一度迷失的兒子慢慢回頭,阿強的媽媽「阿娘」點滴在心頭。即便他放學一回書屋立即坐在電腦桌前打電動,即便他喜歡吉他甚於課業,即便他仍是學校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,但母子之間的裂痕已在修補中,阿娘知道,在陳爸的協助下,母子兩人都已從脫軌的驚險狀態,回到良性的軌道上。

Just do it

元旦假期,建和與鄰近的大橋、泰安3個社區聯合籌辦「單車挑戰花蓮」活動,40名工作人員加上30個孩子,沿著縱谷騎到花蓮,再改走海岸線從花蓮回到台東,3天2夜,騎乘300公里,對孩子的體力、毅力都是很大的挑戰。挑戰成功的孩子可以獲頒證書獎勵,孩子們領取證書那一刻,儘管臉紅害羞,卻感到無比的榮耀。

已屆中年的陳俊朗,仍精力無窮地計畫著要陪社區孩子追逐夢想,勇敢實現、挑戰自己的人生。他計畫明年要帶孩子們橫越中央山脈,後年要與孩子們駕著帆船繞行台灣一圈……。陳爸說,這所有的努力,只為了向孩子證明:「只要你願意,絕對可以做到!」

文章來源-台灣光華雜誌

 http://www.taiwan-panorama.com/tw/show_issue.php?id=200939803022c.txt&table=1&cur_page=1&distype=text

愛心人物陳俊郎書屋創辦人陳俊朗

台東,由於長期資源匱乏,
台東青壯年必須離鄉赴西部都會工作。
被壓成社會底層一顆顆小黑點的他們
在都會生下孩子,
不得不送返老家隔代教養;
許多台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
在家庭結構不完整之下,
被家庭、學校所忽略,遂自我放逐。

1999年,
重返台東故鄉的陳俊朗
開始陪伴起部分這樣的孩子,
並逐漸聚集了信念相同的夥伴,
在台東各個社區成立孩子的書屋,
開始踏上陪伴之路….

書屋走過從前..

  • 1999年,書屋創辦人陳俊朗自台北返鄉,開始以音樂、課業輔導陪伴自己的兩個孩子,以及多位沒有晚飯吃、流浪社區間的孩子。
  • 2007年,成立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。為了登記立案,把孩子取的「孩子的書屋」名稱,寫在看板,並且用鐵絲綁在電線桿上,書屋型態終於有了雛形。
  • 2008年,教育主管單位推出學校、社區、家庭聯合攜手照顧孩子的課輔,展開針對國中生的「攜手計畫」以及國小生的「月光天使」的計劃,書屋也是受委託的單位之一。
  • 2009年,南王書屋與建和書屋連結;成立美和書屋、溫泉書屋。
  • 2012年,踏出農業產業第一步,開始種百香果。
  • 2013年,成立小高班,試圖解決國小六年級以下的問題,把國小五、六年級生全部集中在溫泉書屋;成立多元書屋,為國中生設置了國英數專科班,並針對所有國、高中生設置了充滿實驗性的閱讀專科班。
  • 2013年,百香果首度收成。

孩子的書屋 部落格 (捐款贊助書屋的方式) 避免筆誤-請自行點入觀看

http://www.bookhouse.org.tw/archive/press/all/201307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美國yoyo老師 的頭像
    美國yoyo老師

    美國yoyo生活家-分享推薦文,歡迎來信生活交流~ez123us@gmail.com

    美國yoyo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