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十以後
邱鴻安
February 10, 2009 
 
聖嚴法師46歲在日本獲得博士學位後,就前來美國教書宏法,直到差不多60歲時才返台,希望在那裏建立自己的道場。那時,有人勸他,60已是衰老之年,不要作此幻想。法師當然不為所動。

結果,他在60歲那年就按照自己的理想,建立了法鼓山的道場;除了道場,他又創立了法鼓宗,這是更大的開創。我們知道,他的法鼓山佛教事業還不止於此,他還要創辦法鼓大學,培養弘揚佛法的人才。法鼓大學已於去年破土動工,將來落成之時,他的整個法鼓藍圖,就可實現。

法師60以後的人生,與他60以前的人生比較,顯得甚為突出;如果他的一生沒有後一段的法鼓山事業,雖然已經很可觀 (在弘法和著述方面),但絕不會像現在那樣圓滿。

一般人到了60歲,都想著要退休,好好的「享受生活」,希望過無須上班的日子。聖嚴法師顯然不這樣想,他到60歲時,心思還是不斷催促自己,繼續向前。

人在60歲以後,往往還有二、三十年,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,如果不作規劃,只一味想著退休和享受生活,絕對是一種浪費。

我們只要回想自己人生之初的頭20年,就會知道那是一個迅速成長的時期;在那20年之中,人可以從無到有─從出生時的一片空白到20多歲大學畢業時擁有一切─人生觀、價值觀以及事業的方向。60以後的人生,可以向這人生之初的20年學習─把60以前的心理負擔完全抹去,讓內心像小時那樣擁有空間,去接受新事物,學習新知識,不怕冒險,再次讓自己迅速成長。

從20多歲到60歲那一段約有30年,這段人生的核心是:抓住目標,然後奮力向前,爭取成就。60以後的人生,也可同樣地為一個目標而努力,再成就一番事業。其實,60以後的人生,可能更有利,因為人在此時,只須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目標,把心裏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渴望找出來,然後付諸行動。

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德‧德魯克 (Peter Drucker)曾說,開始進入退休之年的美國嬰兒潮人口,如果能夠好好管理退休後的生活,絕對可讓自己享受到「第二個人生」。他的說法是,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知識化的社會,人退休後,可按自己的興趣追求知識,因此可在社會中繼續扮演「知識雇員」的角色,為自己創造第二個人生。

聖嚴法師在其傳記「枯木開花」中也說過,枯木可以開花、而且可以越開越盛的故事。我們看他的生平,尤其是60以後的那一段,也就可以看到越開越盛的氣象。法師有一股堅毅的精神,所以不畏艱難和病苦,在生活中不斷開拓向前,這是他60以後能夠「一路綿延向高峰開綻」、「越開越燦爛」 (見「枯木開花」)的基本原因。



Read more:世界新聞網-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- å… åä»¥å¾Œ =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六十歲以後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國yoyo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